广东产区碳排放来袭,陶企超标就停产! | |
出处:陶业时讯 发布日期:2023-08-31 责任编辑:潘培枝 浏览次数: | |
8月22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广东省碳交易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3-2030年)》,组织开展广东的企业碳排放核算,并将其逐步纳入广东碳市场。 在21世纪卓越董事会广州闭门会议上,蒙娜丽莎集团董事、董秘张旗康表示,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已经把陶瓷行业纳入到2024年碳交易目录当中,在出清落后产能方面,‘双碳’政策会比过往的环保风暴、能耗双控要来得更加有效,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行政手段,还结合了市场行为。 7月15日,蒙娜丽莎集团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广东省已经将建筑陶瓷纳入到 2024 年的碳交易目录,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得到有偿的碳交易到底是一个什么比例;目前来说,广东是经济大省,工业基础比较好,但是同时也带来碳排放总量比较高,所以广东比其他省市减碳压力会大一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有可能会改变陶瓷行业的生态,塑造新的竞争格局。 有行业人士更指出,相比环保风暴中的环保设备升级改造、整改等,广东陶瓷行业纳入碳市场,所带来的显著成本上升,以及更为关键的限定能耗指标,一旦超标只能停产,其所带来的长期压力更猛于环保风暴。 此前发文指出,双碳、能耗已成为当前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性指标,绿色发展是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对企业而言,无论规模大小,达不到能耗标准和排放标准就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未来,广东产区陶企被纳入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后,每一家陶瓷厂都会有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指标。一旦超出指标,工厂就不允许继续生产,除非通过碳交易购买碳排放配额。 2024年广东陶瓷行业纳入碳市场之后,企业生产成本预计更将有较大提升。按照当下碳价,常见的大型陶企,用于购买碳排放配额支出可能高达3000万元—4000万元。 根据广东省工信厅发布的《关于2023年重点行业能效(水效)对标工作的通知》,年综合能源消耗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建筑陶瓷企业,需按要求按季度报送有关能耗数据以及节能降碳案例。 根据8月22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方案》,下一步还将加强陶瓷等行业控排企业统计监测能力,并强化碳市场与能效管理联动。结合陶瓷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活动及能效对标行动,探索建立与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标准相衔接的工业领域碳配额基准值体系,进一步提升碳配额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 陶业时讯了解到,除了广东陶瓷产区,日前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也印发《福建省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陶瓷行业纳入该方案。2019至2022年度,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5000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单位将被纳入配额管理范围。 配额分配方法为基准线法和历史强度法,包括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园林陶瓷、卫生陶瓷行业在内的陶瓷企业采用后者。 历史强度法是指根据企业的产品产量、历史强度值、减排系数等分配配额,它介于基准线法和历史排放法之间,通常是在缺乏行业和产品标杆数据的情况下确定配额分配的过渡性方法。适用于产品复杂、数据基础薄弱的企业。 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公布数据,2022年全国陶瓷砖产能125.6亿平方米,此前两年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线淘汰275条,淘汰比例近10%。2022年,全国陶瓷砖产量为73.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2.74%。 规模收缩、利润减薄、账款积压、库存增长的情况在行业企业中普遍存在。 受能源成本创历史新高及房地产暴雷影响,2022年广东瓷砖开窑率创历史新低,生产线闲置率较高,全年开窑率平均不足40%,生产周期在8~9个月。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明确,到 2025 年,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产能比例均达到 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 而目前,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生产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差异较大,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差距较大,能源管控水平参差不齐,节能降碳改造的深入在推高新建产线成本的同时,将使本来就处在缩量洗牌的陶瓷行业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6月印发的《轻工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显示,将进一步降低陶瓷行业中煤炭能源的比重,逐步提高天然气和电能的使用比例。逐步禁止陶瓷行业使用燃煤及煤制气,推动天然气成为主要能源。同时,逐步化解陶瓷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方式,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普及节能和低碳技术装备,推广新型节能陶瓷窑炉及智能化燃烧设备。推动产品向着轻量化、功能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推广一批高性能、高质量、轻量化、长寿命的低碳环保产品。加快发展超大超薄陶瓷砖、利废型建筑陶瓷的应用。 目前,行业内只有东鹏控股、蒙娜丽莎、新明珠、马可波罗等上市及准上市大陶企才有巨大资金实力和能力持续投入。 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绿色化、智能化,2023年上半年,蒙娜丽莎积极推进实施节能降碳技术。张旗康称,企业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能源,达到降本增效的同时,提升产品的质量。 近日,八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提出2023—2024年,建材行业稳增长的主要目标是:行业保持平稳增长,绿色建材等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水泥、玻璃、陶瓷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超过15%,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 据广发证券研报,按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数据测算,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建筑陶瓷企业收入约3335亿元,加上不在统计内的规模以下企业,预估全行业规模或超3500亿元,空间巨大。 从整体来看,由于进入壁垒较低,行业成长期涌入了大量玩家,也导致我国建筑陶瓷行业集中度较低,相关企业众多,竞争激烈,呈现出“大市场,小企业”的竞争格局。 目前为止,全国有1040家陶瓷厂,剔除一线品牌在全国的多工厂布局,按企业算,存活在市场上的陶瓷企业只有800多家。 东鹏控股表示,将积极担当头部企业的绿色发展责任,围绕“低碳东鹏,绿建先锋”定位,从战略转型减排、用能结构减排、技术减排、管理减排以及市场减排,融入国家双碳政策大局。 表示,作为建材行业绿色发展的先锋者,将秉承“没有污染的企业,只有污染的老板”的环保理念,以“双碳”为目标,探索碳减排路径。 行业人士指出,由于减碳、市场竞争和环保趋严等因素将长期存在,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市场洗牌,产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 此外,在资本的助力下,头部企业整体规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升,行业洗牌加速进行,行业马太效应持续凸显。 | |
上一篇:淡季下泛高安产区不少陶企产销仍超九成 | |
下一篇:佛山、泉州、广西19家陶企进环保“正面名单” |